广电总局整治电视购物
23档收藏类购物节目全部停播

据广电总局官网,针对监看发现部分电视购物频道播出的收藏类购物节目存在虚假宣传等违规问题,广电总局近期组织有关省局开展全国电视购物频道收藏类购物节目专项清查整治工作。
目前,涉及19个购物频道有违规问题的23档收藏类购物节目已全部停播,同时停止了相关违规商品销售。
广电总局强调,这些电视购物节目应该坚决把牢商品准入、商品宣传、节目制播、产品售后等各环节各关口,坚决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电视购物频道诚信经营和健康发展。
购物不花钱,免费送到家?
你被哪些电视购物广告语“洗过脑”
“青”一代讲究
足不出户“逛商场”挑产品,
“老”一代更享受
一个电话送货到家。

操作便捷门槛低
使得老年消费者更偏爱电视购物
然而,节目中的购物陷阱
也为消费者所诟病
来看市场监管局提醒
细数电视购物里的那些“坑”

01
傍大牌、提身价误导消费者的

傍大牌、提身价,利用消费者“李逵”“李鬼”分不清楚来误导消费,是电视购物节目的常见套路。特别一些酒类商品在宣传中,屡屡用简化的地名、厂家来宣传自己的商品,从而误导消费者。比如将“茅台镇”各小酒厂生产的酒,故意引导消费者将其理解成“茅台”酒,故意模糊实际生产厂家,这种傍大牌,提高自己的身价的做法,极大地误导了一部分消费人群。
02
过分夸大产品功能、功效的

利用煽动性的语言,夸张的表情,是电视购物吸引消费者的常见套路。而一旦这种套路应运到对产品功能、功效的介绍中,过分的夸张可能涉嫌虚假宣传。由于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无法接触到实物,只能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语音介绍了解商品信息,现实生活中,电视购物节目正是抓住这一特点,故意夸大商品性能、质量,误导消费。
03
虚构原价使现价明显低于正常的

商家通过大肆宣传所售商品是目前的超低价格、便宜划算,让消费者心动,觉得捡到了大便宜,这也是电视购物节目中常见的吸引观众眼球的手段。然而过分的低价买到手的往往不是理想中的商品。因此,消费者在电视购物时,一定不能光图便宜,不要轻易购买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这很有可能是卖家吸引消费者的诱饵或者虚标降价、打折幅度,给消费者造成物超所值的错觉。
04
利用“厂家代表”等现身说法的

为了增加宣传内容的可信度,一些电视购物节目会雇用演员扮演角色,如请一些所谓厂家代表或者总经理来站台,满口承诺给消费者最大的折扣,看起来十分诚恳,甚至让消费者感到商家在亏钱甩卖,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厂家”“消费者”“专家”等,身份并不一定真实,也未必了解产品或者使用过相关产品。更多的就是在消费者面前上演温情戏,诱惑消费者“入戏”。
05
不明确告知退换货方式的

退货和换货,都是消费者在消费购物中的重要权利,而对于不诚信的商家来说,在消费者发现问题要求退货时,往往要么借口商品已使用,拒绝退货;要么不理不睬,或采取拖延战术,有的商家A地发货,B地售后,让消费者疲于奔波,最后不了了之。电视购物节目中,经常存在有意无意不告知退换货方式的情形。
06
利用限时限量销售误导消费者的

“限时抢购、限量销售”的稀缺心理效应也是商家的常用套路。其实很多所谓“限时”“限量”,是商家为了给消费者造成商品紧俏,错过就可能买不到的假象,而使用的“噱头”。电视购物节目中设置的购物“倒计时”和“商品实时变动信息”往往本身就不起什么作用,消费者只要打电话都可以买得到,这只是“忽悠”消费者的一种方式!
07
称购物不花钱并打电话免费领

一些商家宣称只要拨打订购电话,就会把商品免费送上门。消费者在实际购物中,虽然拨打电话后确实有快递公司把商品送货到家,但往往会被索要一定的“配送费”,也就是所谓的“免费”,仅仅指商品的免费,但配送费并不免!商家通过所谓的“配送费”,来要求消费者变相支付货款!请大家一定记住,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以上这些7类消费陷阱,
往往让消费者,
特别是老年消费者防不胜防,
极易掉进商家“圈套”。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些圈套呢?
请往下看!
避坑“三步”
1.消费者在进行电视购物时一定要谨慎,仔细甄别、理性消费,购买前确认清楚节目(广告)是哪家电视台播出;
2.收到货物后当场验收,有破损等问题应拒绝签收:购买后留存好购物凭证,当发现商品与宣传不一致时,第一时间与商家交涉,交涉不成及时拨打12315或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投诉;
3.发现存在涉嫌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不合格等违法行为的,向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调查处理,严格追究其违法责任。